|
景德镇第二届三宝论坛举行 三宝向世界喊话来源:新浪江西_陶瓷频道
新年伊始,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商界精英齐聚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这座承载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的文化殿堂,共同交流探讨景德镇的发展和未来,这是三宝论坛为景德镇与世界对话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 一 1月15日--16日,由景德镇市珠山区区委、区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三宝论坛在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顺利开幕。国际化的嘉宾团,多元化的理论实践体系,跨界的交流与碰撞在这座没有城墙的古老瓷都精彩呈现。期间各路嘉宾先后汇聚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及陶花源、真如堂两个论坛分会场,共论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讨景德镇的复兴与未来。参与此次论坛的人员包含政府、学术、教育、企业、手工艺人、艺术家、设计师、自由职业者等千余人次。 1月15日,作为本次三宝论坛的重头戏,随着坚守陶瓷历史文化阵地的老炮开腔,挺立时代潮头的国际创客献智,传统、手作、生态、复兴、互联网+、产业成为“守望千年 创意未来”主题论坛的高频词,论坛高潮迭起,现场掌声雷动。 如果说“守望千年”论坛论的是大陶瓷大文化的时代背景和底蕴,勾画出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大轮廓,那么“创意未来”论坛道的是大产业大发展的创意和战略,给出的是操作性强的实施计划书。八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却深爱陶瓷的专家、学者、创客、实业家,以学术主持、演讲嘉宾的身份出席论坛,分享所学所思,与场下与会者进行互动,现场气氛活跃,论坛话题振奋人心。 二 《设计师艺术家手作人跨界对话》座谈会16日上午10点在陶花源举行,原计划2个小时的座谈,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才结束,与会嘉宾畅所欲言,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来自设计,艺术以及手作领域的多位代表人物,就行业发展,相互配合融通等问题各抒己见,引得现场掌声阵阵。 而当天下午在真如堂举行的《景沪港文创座谈会》,展现的则是另一波头脑风暴,这场座谈主要围绕着各地域之间交流发展及文创现状和未来进行讨论。与会嘉宾还就主题进行发散,对于当前在校大学生创业热的现象进行了解读,不同的意见在会场碰撞,各种观点的表达,让座谈现场的嘉宾与听众都大呼过瘾。 副市长熊皓出席三宝论坛致辞时称,三宝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景德镇对中国陶瓷发展的贡献,现在这里每年都吸引众多的国内外艺术家来研究创作,在这里,瓷器、建筑、山水巧妙结合。三宝是景德镇美丽的乡愁,是活态的博物馆,是景德镇与世界对话的良好平台,希望三宝论坛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三 论坛回顾: “守望千年创意未来”论坛 陶瓷文化咨询专家王志刚担纲了“守望千年 创意未来”论坛的主持,用他的丰富的学识和务实不乏风趣的语言,请出左壮、万丰、胡平、吕国强、成琳、盖、八月七位嘉宾就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自然艺术生态、传承创新、产业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开放式的分享。 老炮开火的热辣,阅历型学者的温和,实干金融家的产业规划,新锐创客的创意思想,让人们看到了景德镇包容开放多元的这一面。诚如论坛上久久回响的那句话:请给三宝一点时间,给景德镇一点时间,她会给你精彩。 “守望千年” 有着多年国外生活阅历的作家、美食家左壮,从他的美食著作和日常可接触的餐具谈到新时代新文化,由此切入景德镇。他说就像用餐需要用到的餐具,有自己的文化属性,也脱离不了地缘限制,这是文化圈界和集体意识界的反映,它的地缘性是文化符号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表现。在他接触到的文化里,景德镇仍停留在历史里,景德镇要实现与世界的对话和接轨,就要突破文化圈界等界限,既要保留特有的文化符号,也要包容异文化,使之在本土文化的土壤里发展,成为自身文化的组成。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在,艺术品的价值要高于科学。左壮对美食对文化的讲述,在论坛中如抛砖引玉,吊起了众人继续探知的胃口。 来自香港的独立策展人万丰是地道的景德镇人,中学后就离景长期在沪港等大都会工作生活。少壮派的他先给带来了一段关于策划当代陶瓷展和景德镇制瓷工艺的视频,让人读到他对家乡对瓷器的深情,他希望以香港为窗口,推广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他说置身于景德镇时,难以了解制瓷的全貌,通过参观博物馆被陶瓷艺术感动,并有了新的认识。文化概念有其周期性,“美术是一个只有百年历史的现代概念”,当代艺术有很多疑惑。陶瓷是器皿,有工艺有技术,它是在传统中发展过来的,现在谈陶瓷艺术的创新根本上离不开传统和传承,“对景德镇的制瓷传统,我们要抱以温情与敬意的批判”,要回到传统里寻找文化根源进行尝试。万丰认为,景德镇尝试多年,有些成果,正逐渐有成熟,她享有着真正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质,吸引了大量的艺术人才、设计人才、创作人才来此,这是世界级的现象,三宝就是景德镇更特别的存在,多元的美学在此发展,现在是三宝、景德镇最好的发展阶段。景德镇不只是个地方,她是综合体,是精神的归处。 著名作家、《瓷上中国》作者胡平教授这回在论坛上老炮开腔,以平实的语言,真诚的情感和殷切的期盼收获了众多粉丝。他在现场即兴发言就景德镇和瓷业的大方向谈了三点。说文化容易做文化难,他认为一带一路发展建设,景德镇最好说故事,应该申请城市遗产的特殊 政策,打造一座陶瓷文化名城,好契机要努力把握;出席论坛的中青年面孔多,像他在景德镇看到的三宝、创意集市,有活力,然而在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当下,像自己这般大龄的老炮儿也该多参与进来,只有老中青都共同努力,才有更多的希望;现在的景德镇有宋庄、北京798的氛围,但有本质不同,景德镇是经千年火烧,工匠聚集而成的城市,手工业是其千年根基,“她在我心中就是三宝的形态,半自然生态对当下中国有标杆意义,她的步子需要慢一点,心静下来,三宝就是这样的圣地,可以休闲、学习、交流、放松”,景德镇的城市状态也该如此,从文化发民展的角度考虑未来,愿来年可以在昌江边吃农家菜,在景德镇玩泥巴。 “创意未来” 历史文化和手工制瓷业以及众多的制瓷人是景德镇发展的历史基因,她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相适应的嫁接方式,新型的陶瓷产业规划和产业细分成为“创意未来”的关注重点。以下嘉宾带来的更多是想法、方法和途径。 海尔集团创新平台副总裁、原甲骨文智慧城市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吕国强带来了《互联网+产业资本助推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的研究心得。就陶瓷产业的升级,他谈了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现在和未来的展望,现在传统产业已发生变化,由推进式发展同伸拉式发展,陶瓷产业创新不足,缺乏创新保护。所以在产业升级中要注重产业聚集空间、投资孵化体系、互联网技术体系的建设,它们是产业的孵化器、资本投入的加速器、市场的连接器,把碎片化的产能、设计去库存。互联网是陶瓷产业升级中景响深远的一环。金融资本和互联网+共同作用产业升级,快速推进创意创新,景德镇是天然的陶瓷产业孵化器,是资本蓝海,景德镇陶瓷产业可进行“生态型孵化网络”战略布局,需要加强孵化能力、产业能力、金融能力,许多的产业节点网络打通,就成了智慧的平台,构建互联网+产业新生态,将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海外华人、转转会创始人、手作之美产业联盟发起人、建筑学博士成琳对生活美学研究深入,多年来受家庭影响爱上陶瓷,衷情于陶瓷的手之美。她的演讲从“国际交流、时尚复兴”和“景德镇重登世界陶瓷中心之路”两个方面娓娓道来。每个时代都有成绩单,现在的景德镇应在再创新方面重返世界陶瓷中心的地位。景德镇和瓷器是中国的符号,有辉煌的历史,最感动她的是72道手工工序的严谨精细,散存于乡野民间。保存千年的不是纹饰器型,是清晰的手工分工,昔日景德镇是瓷业中心的因素是高端制定、皇家订制等,注重的是瓷器的品质、精神与技艺。景德镇的特殊性有小众化、个性化的支撑,现在是景德镇陶瓷发展最好的时代,她有严密精细的分工体系,造就了清晰与可持续的产业链,缜密的分工链和生产链还在,现在要做好产业服务体系,制作符当代生活的瓷器。具体到各环节上,要掌握当代色彩、消费者需求等时代潮流趋势,多做跨界合作,提供国际人才创新空间和服务体系,搭建与全球工匠、设计师沟通的服务体系平台,保护千年瓷都的自然生态体系、人文景观、作坊,活化传统资源。成琳感叹地说:“景德镇有一方好土、好水,要保护利用好。”她还期待将陶冶图拍成漂亮的纪录片、宣传片,分享景德镇手工制瓷的美。 一个来自台湾,一个来自英国;一个是金融精算师,一个是物理学博士,两个本不相关的人却因为景德镇和陶瓷,神奇地成为事业搭档,合体为国际创客组合。八月和盖创立SPHEREBOL品牌,将事业重心放在景德镇,用传统工艺进行创作设计,生产陶瓷餐具、灯具、装饰品等。在“外景漂”盖的眼中,景德镇是陶瓷界的少林寺,有许多身怀绝技的师傅。他走过一些国家和地区,很多人知道景德镇历史上的产物,如元青花,谈到现在就不清楚了。景德镇和陶瓷企业机构要做的是告诉人们景德镇一直在做品质优良的瓷器,做法是建立一个可以使良好设计生根发芽的环境和氛围。比如建一个设计中心,提供愿意进行小规模高质量生产的作坊及人工厂名单,建立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助我们做工艺更繁复的产品,从设计灵感衍生到样品确认到生产规范化,都可以流程化,便捷操作,解决包装、印刷、运输等问题。群聚不同技术背景的手工艺人碰撞激发新思维、拓展专业领域。盖还提出了设计师养成计划,由公司投资设计师等。最后他提出大景德镇的品牌概念,创立景德镇识别商标,只整合符合标准的商品,只有高品质的商品才能标识为“景德镇制”,通过历史故事、设计理念、工艺精细等,将景德镇推广到世界。手段上可采用商业对商业、商业对个人的模式,通过与国际性贸易类杂志互动或线上平台,提供有深度、故事性的报道,还可以参与知名的国际设计周、商品交易会,在国际一线城市开设旗舰店,与国际知名公司商场进行合作。考虑在线电子商务结合传统零售渠道的劳动策略及更多可能。景德镇品牌的推广完全可以贯穿于从设计萌芽到消费者埋单的全过程。八月补充说,作为三宝门口的人,谈三宝就是谈景德镇,谈景德镇就是谈江西,谈陶瓷未来,他们注重陶瓷贸易的渠道。
|